初心誓言 王士信:只要还能动,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
初心誓言 王士信:只要还能动,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
初心誓言 王士信:只要还能动,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在西城区广外街道红莲中里(zhōnglǐ)社区(shèqū),有一位身材不高(bùgāo)、略显消瘦,穿着朴素得体,出行时刻佩戴着党徽(dǎnghuī)的(de)九旬老人,他就是有着(yǒuzhe)62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士信。王老是北京市(běijīngshì)五星级志愿者、社区有口皆碑的热心人,他的家庭也(yě)是社区和谐家庭的典范。社区党委副书记徐博权在近日的一次宣讲中说道:“老党员王士信用22年的执着坚守,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,延续的是睦邻友好之力,将‘我为社区’的热情转化为常态化行动,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。王老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工作动力,也温暖了每一位社区居民。”
“感党恩,一辈子以(yǐ)雷锋为榜样”
1934年出生的王士信年轻时在北京市财贸学院担任教师20年,后来又在宣武修理公司工作(gōngzuò)20年,是单位(dānwèi)的党务工作骨干。1993年退休后,王老把关怀和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,积极融入社区,用实际行动(shíjìxíngdòng)践行雷锋精神(léifēngjīngshén)。
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,王士信发现社区图书室缺少青少年德育方面书籍,便自费购买了350多册(duōcè)图书,组建专题书柜,利用(lìyòng)寒暑假组织读书活动,为青少年们点亮知识之光。他还曾担任社区金色阳光协会的学习(xuéxí)分会副会长,同时负责布贴画班的教学工作,他跑遍大半个北京城收购下脚(xiàjiǎo)布料作为制作材料,手把手(shǒubǎshǒu)地教大家制作布贴画。有一年,韩国青少年代表团前来社区参观,布贴班的代表作“国色天香”作为礼物赠送给(zèngsònggěi)韩国友人(yǒurén)。
不仅如此,王士信更以爱心温暖着街坊邻里(jiēfānglínlǐ)。王老有一个小本子,上面记录着楼里80岁以上老年人的联系电话、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(xiángxìqíngkuàng),有时间就去嘘寒问暖,老人生病了,他就主动买点东西上门看望。逢年过节,他还(hái)将自己亲手制作(zhìzuò)的剪纸、布贴画、贺年卡、台历送给(sònggěi)街坊四邻。
在王士信居住的楼里,还住着一对残疾(cánjí)夫妻带着一个残疾女儿,王老看到这一户多残(duōcán)的家庭十分心疼,只要他们有需要(xūyào),王老就会跑前跑后,至今已有12年。
当孩子母亲(mǔqīn)(mǔqīn)摔倒受伤需要就医,王士信就主动帮(bāng)他们去借(jiè)轮椅(lúnyǐ);孩子母亲走丢了,王老就和大家一起(yìqǐ)四处找人;孩子的母亲病情加重住院,王老就带着水果去看望,得知对方想吃桔子,二话不说,赶紧出去买。每逢大年初一,王老都要邀请这一家三口到自己家中吃年夜饭。现在那对夫妻已经去世,只剩孩子一个人了,王老依旧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孩子。每到孩子生日,王老都会准备好生日蛋糕(shēngrìdàngāo)和水果,邀请她来家里共进午餐,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也不忘给孩子送去一份。
王士信尽管年事已高(niánshìyǐgāo),退休金(tuìxiūjīn)并不丰厚,但每次捐款他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,累计捐款已达数万元。他说:“党和国家养育了我(wǒ),希望我的积蓄能回馈给更需要它(tā)的人。”这份赤诚之心让周围邻里深受触动。
社区党委书记范慧到现在(xiànzài)还清晰记得2020年2月27日(rì),当时86岁的(de)老党员王士信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红莲中里社区捐款1000元。王老的眼眶有些湿润,声音略带(lüèdài)颤抖地说:“年纪大了不能上(shàng)‘前线(qiánxiàn)’,也不能参加值守,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(miánbáozhīlì)做一些贡献,请一定要接受!”3月13日,他又再次来到社区捐款2万元。“我现在有退休金,生活上也没什么负担,我想把钱捐给更有需要的人。这也是我唯一表达心意的方式。”王老用最朴实的行动(xíngdòng)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奉献。
“楼门文化不能(bùnéng)丢,板报不能缺席”
2003年开始,一块社区小黑板成为王士信的“新战场”。22年间,无论酷暑寒冬,王老(wánglǎo)每月两期(liǎngqī)的板报从未缺席。在一块小小的黑板上书写着共产党员(gòngchǎndǎngyuán)的初心,他用满腔热情(mǎnqiāngrèqíng)温暖着邻里街坊,被大家誉为“板报爷爷”。
王士信年年在学雷锋日、七一党的生日、重阳节之际制作大幅剪报,宣传助人为乐、爱国爱党、尊老敬老等先进典型事迹;平时则是在楼道里书写黑板报,传达上级指示精神、社区(shèqū)通知、宣传好人好事(hǎorénhǎoshì)。后来,王老考虑到电梯附近人来人往(rénláirénwǎng),还请(qǐng)社区协助在电梯旁开辟了新的宣传专栏(zhuānlán)。
为了让板报内容丰富实用,贴近居民(jūmín)(jūmín)需求,王士信坚持每日读书看报,《北京日报》《北京西城报》等(děng)都是他的“素材库”。他将剪下的资料分类整理制成板报,内容从政策宣传(xuānchuán)、养生知识、邻里和谐到禁毒防骗等,涵盖居民生活方方面面。剪报积累得太多了,满满地摞了一桌子,装满(zhuāngmǎn)了各种纸箱子。
为了一个选题,王士信常常忙到深夜。“父亲(fùqīn)很热衷宣传,常常是在自己的(de)小屋里忙到半夜,然后靠在沙发上就睡着(shuìzháo)了。”说起这些,女儿王奕丹有些心疼,但看到执着的父亲,只得在一旁协助。
王士信出版的(de)板报(bǎnbào)从版面设计到选题策划越来越(yuèláiyuè)专业,开始有人来上门请教(qǐngjiào),王老也从不藏私,把制作板报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倾囊相授。王老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,只要谈到板报制作,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、使不完的劲儿。
如今,王士信已91岁高龄,即便听力下降、腿脚(tuǐjiǎo)不便、弯腰也成(chéng)了困难,但他仍坚持每月出一期板报,只为(wèi)守护“楼门文化不能丢,板报不能缺席”的承诺。“只要还(hái)能动,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。”王士信这份朴素的誓言在板报上凝结成文明的诗句,在邻里间(jiān)吹成一股和煦的春风。
这位用岁月坚守初心(chūxīn)的(de)老人,用平凡善举书写着令人动容的温情故事。我们的社会需要(xūyào)更多像王士信这样的老党员,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传递正能量,激励我们用爱心温暖他人、温暖世界。
(区委(qūwěi)老干部局 徐芳)
作者:北京西城官方(guānfāng)发布

在西城区广外街道红莲中里(zhōnglǐ)社区(shèqū),有一位身材不高(bùgāo)、略显消瘦,穿着朴素得体,出行时刻佩戴着党徽(dǎnghuī)的(de)九旬老人,他就是有着(yǒuzhe)62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士信。王老是北京市(běijīngshì)五星级志愿者、社区有口皆碑的热心人,他的家庭也(yě)是社区和谐家庭的典范。社区党委副书记徐博权在近日的一次宣讲中说道:“老党员王士信用22年的执着坚守,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,延续的是睦邻友好之力,将‘我为社区’的热情转化为常态化行动,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。王老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工作动力,也温暖了每一位社区居民。”

“感党恩,一辈子以(yǐ)雷锋为榜样”
1934年出生的王士信年轻时在北京市财贸学院担任教师20年,后来又在宣武修理公司工作(gōngzuò)20年,是单位(dānwèi)的党务工作骨干。1993年退休后,王老把关怀和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,积极融入社区,用实际行动(shíjìxíngdòng)践行雷锋精神(léifēngjīngshén)。
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,王士信发现社区图书室缺少青少年德育方面书籍,便自费购买了350多册(duōcè)图书,组建专题书柜,利用(lìyòng)寒暑假组织读书活动,为青少年们点亮知识之光。他还曾担任社区金色阳光协会的学习(xuéxí)分会副会长,同时负责布贴画班的教学工作,他跑遍大半个北京城收购下脚(xiàjiǎo)布料作为制作材料,手把手(shǒubǎshǒu)地教大家制作布贴画。有一年,韩国青少年代表团前来社区参观,布贴班的代表作“国色天香”作为礼物赠送给(zèngsònggěi)韩国友人(yǒurén)。
不仅如此,王士信更以爱心温暖着街坊邻里(jiēfānglínlǐ)。王老有一个小本子,上面记录着楼里80岁以上老年人的联系电话、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(xiángxìqíngkuàng),有时间就去嘘寒问暖,老人生病了,他就主动买点东西上门看望。逢年过节,他还(hái)将自己亲手制作(zhìzuò)的剪纸、布贴画、贺年卡、台历送给(sònggěi)街坊四邻。
在王士信居住的楼里,还住着一对残疾(cánjí)夫妻带着一个残疾女儿,王老看到这一户多残(duōcán)的家庭十分心疼,只要他们有需要(xūyào),王老就会跑前跑后,至今已有12年。
当孩子母亲(mǔqīn)(mǔqīn)摔倒受伤需要就医,王士信就主动帮(bāng)他们去借(jiè)轮椅(lúnyǐ);孩子母亲走丢了,王老就和大家一起(yìqǐ)四处找人;孩子的母亲病情加重住院,王老就带着水果去看望,得知对方想吃桔子,二话不说,赶紧出去买。每逢大年初一,王老都要邀请这一家三口到自己家中吃年夜饭。现在那对夫妻已经去世,只剩孩子一个人了,王老依旧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孩子。每到孩子生日,王老都会准备好生日蛋糕(shēngrìdàngāo)和水果,邀请她来家里共进午餐,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也不忘给孩子送去一份。
王士信尽管年事已高(niánshìyǐgāo),退休金(tuìxiūjīn)并不丰厚,但每次捐款他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,累计捐款已达数万元。他说:“党和国家养育了我(wǒ),希望我的积蓄能回馈给更需要它(tā)的人。”这份赤诚之心让周围邻里深受触动。
社区党委书记范慧到现在(xiànzài)还清晰记得2020年2月27日(rì),当时86岁的(de)老党员王士信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红莲中里社区捐款1000元。王老的眼眶有些湿润,声音略带(lüèdài)颤抖地说:“年纪大了不能上(shàng)‘前线(qiánxiàn)’,也不能参加值守,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(miánbáozhīlì)做一些贡献,请一定要接受!”3月13日,他又再次来到社区捐款2万元。“我现在有退休金,生活上也没什么负担,我想把钱捐给更有需要的人。这也是我唯一表达心意的方式。”王老用最朴实的行动(xíngdòng)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奉献。
“楼门文化不能(bùnéng)丢,板报不能缺席”
2003年开始,一块社区小黑板成为王士信的“新战场”。22年间,无论酷暑寒冬,王老(wánglǎo)每月两期(liǎngqī)的板报从未缺席。在一块小小的黑板上书写着共产党员(gòngchǎndǎngyuán)的初心,他用满腔热情(mǎnqiāngrèqíng)温暖着邻里街坊,被大家誉为“板报爷爷”。
王士信年年在学雷锋日、七一党的生日、重阳节之际制作大幅剪报,宣传助人为乐、爱国爱党、尊老敬老等先进典型事迹;平时则是在楼道里书写黑板报,传达上级指示精神、社区(shèqū)通知、宣传好人好事(hǎorénhǎoshì)。后来,王老考虑到电梯附近人来人往(rénláirénwǎng),还请(qǐng)社区协助在电梯旁开辟了新的宣传专栏(zhuānlán)。
为了让板报内容丰富实用,贴近居民(jūmín)(jūmín)需求,王士信坚持每日读书看报,《北京日报》《北京西城报》等(děng)都是他的“素材库”。他将剪下的资料分类整理制成板报,内容从政策宣传(xuānchuán)、养生知识、邻里和谐到禁毒防骗等,涵盖居民生活方方面面。剪报积累得太多了,满满地摞了一桌子,装满(zhuāngmǎn)了各种纸箱子。
为了一个选题,王士信常常忙到深夜。“父亲(fùqīn)很热衷宣传,常常是在自己的(de)小屋里忙到半夜,然后靠在沙发上就睡着(shuìzháo)了。”说起这些,女儿王奕丹有些心疼,但看到执着的父亲,只得在一旁协助。
王士信出版的(de)板报(bǎnbào)从版面设计到选题策划越来越(yuèláiyuè)专业,开始有人来上门请教(qǐngjiào),王老也从不藏私,把制作板报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倾囊相授。王老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,只要谈到板报制作,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、使不完的劲儿。
如今,王士信已91岁高龄,即便听力下降、腿脚(tuǐjiǎo)不便、弯腰也成(chéng)了困难,但他仍坚持每月出一期板报,只为(wèi)守护“楼门文化不能丢,板报不能缺席”的承诺。“只要还(hái)能动,就要为党和社区多做点事。”王士信这份朴素的誓言在板报上凝结成文明的诗句,在邻里间(jiān)吹成一股和煦的春风。
这位用岁月坚守初心(chūxīn)的(de)老人,用平凡善举书写着令人动容的温情故事。我们的社会需要(xūyào)更多像王士信这样的老党员,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传递正能量,激励我们用爱心温暖他人、温暖世界。
(区委(qūwěi)老干部局 徐芳)
作者:北京西城官方(guānfāng)发布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